台電月刊2022年1月號
Life in Taipower 電力與生活
90 年時 , 台電在永安濕地即設有 9.45 公頃的太陽光電系統基地 , 總裝置容量 為 4637 千瓦 , 100 年 5 月併聯成功 , 每 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 2557 公噸。
「環評協調會上,民間團體以『休憩權』要求保 留濕地,但台電出席人員引導大家思考,一旦臺灣 2300 萬人因為缺電失去『生存權』,還談什麼休憩 呢?」台電資深顧問張中華回憶 108 年前環評協調會 上激烈攻防時的對話。當理性勝過感性,電力與環境 方能共創雙贏。如今 131 公頃地規劃有濕地生態、有 緩衝區,還有台電開發用地。
生態形成,台電成為這片侯鳥樂園的守護者。台電內 部成立生態保育研究團隊,持續對生態的「水深與水 鳥群集之棲地經營管理」、「濕地生態承載量」、「紅 樹林植物復育」、「鹽田植物社會的競爭與演替進程」 等進行研究。 102 年,行政院將永安濕地列為國家重 要濕地,成為臺灣唯一先做保育科學研究,再將研究 成果納入保育計畫的濕地。
鹽田變濕地 台電 30 年的美麗守護
能源轉型 燃氣複循環機組 112 年上線供電
98 年台電編列 1.24 億地上物補償經費,解決長 期土地爭議,接著於 108 年提出「興達發電廠燃氣機 組更新改建計畫」,希望在保留部分濕地生態的情況 下,興建三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讓目前四部燃煤機組 除役後,電力供應可以接棒。經歷四次環評審查,針 對當地民眾、環保團體對濕地的保育、空污等的質 疑,一一提出具體的說明與規劃。台電強調:「由於 永安濕地是全臺唯一位在電廠內的重要生態保護區, 台電責無旁貸必須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優先,才能進 一步思考電源的開發,在『供電』和『環境』兩者間 取得平衡。」
高雄永安這一大片澤地,遠在清朝便是鹽田, 鹽業發展歷經日治、光復源遠流長。鹽田原屬台鹽所 有,因鹽產業轉型, 74 年產權轉移台電所有,規劃 做新建機組預定地。後因鹽民抗議,擴建工程因而停 擺,這一停,停了 30 年,意外造就令人驚嘆的變化。 少了人類的活動,加上鄰近魚塭滯洪排水時帶來 小魚苗,這片鹽田從荒蕪裡孕育出豐富的紅樹林生 態,欖李、海茄苳、還有臺灣厚蟹蹤跡。每當深秋過 後,濕地鳥類陸續飛來,即至 12 月大批冬候鳥入境 群集,盛況更是壯觀。像是保育類的黑面琵鷺、遊 隼、紅隼、小燕鷗和琵嘴鴨等都是永安濕地的常客。 儘管當初是規劃做為新機組擴建用地,但當濕地
28 台電月刊 111 年 1 月號
Made with FlippingBook - Online catalogs